首页 资讯 正文

南通:薄荷凝香处,非遗岁月长

体育正文 221 0

南通:薄荷凝香处,非遗岁月长

南通:薄荷凝香处,非遗岁月长

2025年6月14日,在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江苏省主会场(zhǔhuìchǎng),“南通薄荷(bòhé)油提炼技艺(jìyì)”展台前人潮涌动,结合现代创新的薄荷凝露和紫草膏产品成功吸引了年轻一代的目光,薄荷花露水(huālùshuǐ)更是迅速被抢购一空。从“亚洲(yàzhōu)之香”到多项非遗跨界产品的推出,这一片片薄荷绿叶,在南通这片江海汇聚的土地上,持续散发出令人振奋的清新活力。 百年根基:江海(jiānghǎi)平原的“亚洲之香” 南通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(qū),光照充足、雨水丰沛,加上肥沃的冲积平原土壤,孕育出(yùnyùchū)了香气纯正、质量上乘的“龙脑薄荷”,并有着(yǒuzhe)“亚洲之香”的美誉。南通薄荷的种植史可追溯至明代,据明代县志及典籍记载,当地先民已在江海平原探索(tànsuǒ)薄荷栽培之法。 实业家张謇于1915年在海安角斜镇创建的(de)大赉盐垦公司真正奠定(diàndìng)了南通(nántōng)薄荷产业的基础(jīchǔ),为江海大地大面积人工(réngōng)种植薄荷提供了条件。作为近代民族工业先驱,张謇“实业救国”的理念在薄荷产业中同样得到体现——他不仅推动种植规模化,更注重产业链的完整构建,这种前瞻性思维为南通薄荷日后称雄亚洲市场埋下伏笔。 南通薄荷产业在二十世纪中叶迎来黄金时代。1960年(nián),南通薄荷油厂成立;1968年,一座年加工能力达1000吨的现代化车间建成投产;1969年,国家(guójiā)轻工部将其确定为定点生产“白熊”、“白猫”牌系列(xìliè)薄荷制品的专业工厂(gōngchǎng),承担全国内外销薄荷油、薄荷脑的生产加工任务。来自南通的薄荷产品(chǎnpǐn)以香气纯正、异味少、质量好而(ér)享誉世界,形成(xíngchéng)了“世界薄荷看亚洲,亚洲薄荷看中国,中国薄荷看江苏,江苏薄荷看南通”的行业地位。 而支撑起(qǐ)这一辉煌的,正是南通匠人独创的水上蒸馏法提炼技艺(jìyì)。与常规方法相比(bǐ),这种传统工艺要求先将收割的薄荷植株去除茎(jīng)基无叶部分,摊晒至六七成干后再进行蒸馏,如此可使出油更快、节省燃料和人工,同时缩短蒸馏时间。尽管成本比现代工艺高出70%,但水上蒸馏法最大限度保留了薄荷原始香气,损耗(sǔnhào)最小而出油率最高,成为南通薄荷品质卓越的技术保障。这项凝聚数代人智慧(zhìhuì)的技艺,在2014年和2017年先后被列入南通市区级、市级非物质文化(wénhuà)遗产名录,获得了应有的文化身份认可(rènkě)。 创新(chuàngxīn)蝶变:从“老三件”到跨界融合 历史的(de)风云变幻从未停歇。如今,薄荷的大规模种植已成历史,但薄荷的非(fēi)遗技艺却在传承中持续保持活力,今年南通的工作报告更是指出,要推动非遗的活态(huótài)传承和创新转化。 在非遗的(de)现代传承中,一位从小浸润在“薄荷味道”中的代表性传承人站了出来——侯俊,他的祖父与父亲都从事薄荷种植与提炼工作(gōngzuò),家族血脉中流淌着对薄荷产业(chǎnyè)的深厚情感。面对市场变革,侯俊清醒认识到(dào)只坚守清凉油、风油精、薄荷脑这“老三件”是不行的,要(yào)为非遗赋予时代特色。2013年,围绕张謇时期兴盛的薄荷产业,侯俊来到了唐闸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,开展相关的文创(wénchuàng)研究工作,此后的十余年,他在保留和传承传统薄荷油提炼技艺的基础上,专注(zhuānzhù)于文创产品的创新(chuàngxīn)与发展。 唐闸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薄荷角。图片来源/南通文旅集团(jítuán)1895文创园(wénchuàngyuán) 一款以薄荷为原料的非处方药品鼻通给侯俊带来了灵感(línggǎn),他意识到类似的产品(chǎnpǐn)供给驾驶员可利于安全驾驶,装进笔头可有助于让(ràng)学生提神醒脑,基于这样的效果,他开发出以薄荷鼻通作芯片的新型口罩,并(bìng)获得国家级专利。侯俊坦言:“非遗(fēiyí)需要创新才能走得更远,才能接近群众。”此后,侯俊带领着 17人的团队,踏上了产品多元化与跨界(kuàjiè)融合的创新发展之路,成功将薄荷产品从(cóng)过去寥寥数种拓展至如今的百余品类。 跨界融合的(de)深度在侯俊团队提出的“智慧薄荷(bòhé)+微健康”理念中得到进一步拓展。他们选用珍品紫檀粉经(fěnjīng)除菌、筛选等(děng)工艺处理后掺入(cànrù)薄荷精油,制成兼具养生功能与文化内涵的健康枕。更巧妙的是,枕套融入了南通另一项国家级非遗——沈绣技艺,方寸之间(zhījiān)的日用品,摇身一变,成为多种地方文化元素相互交融的独特载体,实现了非遗技艺之间的有机结合与创新发展。 清香永续(yǒngxù):非遗活化的南通智慧 在唐闸1895 文创园内的(de)薄荷非遗展览馆,传统与现代元素实现了诗意般的对话与交融。入馆后,薄荷的清凉气息(qìxī)弥漫其间,沁人心脾(qìnrénxīnpí)。这里不仅有可尝可品的薄荷糖、薄荷糕、薄荷酒、薄荷茶,还有水培的薄荷盆栽、含有薄荷精华的化妆品等跨界文化创意产品。2024年,南通·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推出薄荷·非遗文创,内含清凉抑菌膏、风油精、清凉提神棒、仁丹(réndān)等解暑用品,这种(zhèzhǒng)传统技艺向日常生活的融入,恰是让薄荷清香(qīngxiāng)永续流淌的当代注脚(zhùjiǎo)。 南通·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夏日清凉(qīngliáng)礼。图片来源/南通文旅集团1895文创园(wénchuàngyuán) 近年来,南通(nántōng)薄荷油提炼技艺多次亮相省级非遗盛会:2023年,在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江苏省(jiāngsūshěng)系列活动(huódòng)(huódòng)期间,南通薄荷产品半天热销近千份。一位展会上的(de)顾客评价道:“南通的薄荷产品驰名在外,紫檀的薄荷鼻通用起来更有面儿”;2025年3月(yuè),南京“家门口享非遗”活动中,南通薄荷油提炼技艺与蓝印花布等共展江海(jiānghǎi)文化魅力;今年6月,又(yòu)凭借薄荷凝露和紫草膏产品在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南通主会场上展现亮点。每次参展,团队都推出创新产品,持续刷新着非遗的年轻态表达。 南通薄荷产业(chǎnyè)的(de)当代实践(shíjiàn)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宝贵启示,非遗活化不能止步于技艺本身的保存,更需要构建完整(wánzhěng)的产业生态与文化认同。侯俊团队的成功在于他们既深挖(shēnwā)传统又拥抱创新,既保持匠心(jiàngxīn)又关注市场,让“薄荷叶子”带动“薄荷产业”,“薄荷产业”带活“薄荷文化”。这种良性循环不仅使百年技艺焕发新生,更使其成为南通城市文化的新名片。 如今,漫步在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,薄荷的清香依旧如百年前一样沁人心脾(qìnrénxīnpí),但承载这份清香的,已不仅是田间地头的绿叶(lǜyè)或工厂车间的精油,还有文创产品的巧思、展览馆的互动、全球市场的回响。这片江海大地上的薄荷故事,正以(zhèngyǐ)前所未有的丰富维度继续书写,见证(jiànzhèng)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无限(wúxiàn)可能。 资料来源:南通日报、江南时报、南通市(nántōngshì)人民政府、南通文旅集团(jítuán)1895文创园公众号
南通:薄荷凝香处,非遗岁月长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